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决战!宋江成民族英雄!朝廷却无封赏?《水浒传》P45

论水浒传中宋江的忠义思想

  关于宋江的评价,新时期以前学术界主要有“起义说”和“投降说”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新时期以后似乎是为了纠正上述二分法的片面性,又有人提出了“两重性说”。这种观点认为:在宋江身上既有反抗性、革命性的一面;又有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宋江思想性格的二重性贯穿了他的一生”〔(1)〕,它“主要表现在其性格发展过程中‘义’与‘忠’的矛盾冲突上”〔(2)〕。宋江起初不愿上山是忠的体现;不得已而上山是义的表现;最后主动争取招安则又是忠的体现。但是由于论者无法解释宋江行动的内在根据,于是只好把忠和义当作标签一左一右地贴到宋江的脸上,这固然克服了“二分法”的片面性,但却现出了折衷的痕迹。
  事实上,纵观宋江的一生,作为其行为内在动力的,就是封建士大夫的报效朝廷和建功立业的正统观念。因此宋江的矛盾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即能不能尽忠和如何尽忠的问题;而不是主观愿望本身的矛盾,即想不想尽忠的问题。这是我们分析和评价宋江首先要明确的前提。而从宋江的主观愿望来看,在其思想深处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忠,正是这种“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忠君观念,才真正贯穿了宋江的一生。至于宋江由上山聚义到争取招安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行动,都是其忠君观念在具体环境下的不同表现而已。上山前宋江是以“仗义疏财”(消极忍受)的方式尽忠;上山后是以“替天行道”(积极争取)的方式尽忠;招安后则是以“辅国安民”(名正言顺)的方式尽尽忠。宋江性格的发展过程就是以此为线索而展开的。
  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国士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宋江上山前的行为主要是“独善其身”的表现。“仗义疏财”的义举虽然“山东、河北闻名”,但是它并非与忠相背,而是在忠的制约下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是在宋江作为一个衙门小吏而无权尽忠朝廷、建功立业的情况下所能采取的一种消极的“兼善天下”的举措,因而在宋江看来它只是个“虚名”。
  私放晁盖固然是宋江一生的重大转折点,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宋江已有了造反之心。首先“重朋友,轻朝廷,市私恩,坏大法,宰相下迨郎官皆然,不独郓城宋押司也。”〔(3)〕所以循情枉法还不能说就是造反;其次它与宋江一贯尊奉的赃官好皇帝的忠君观念没有根本的冲突。而对晁盖后来的举动,宋江是不赞成的,认为“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别人他管不了,就只好“独善其身”了。因此杀惜固然是被其所逼不得已而为之,但其根本原因则是为避免暴露他与梁山的关系,从而陷于欲忠不能的境地。宋江此时自己尚在逃亡中,不但没有一点造反的意思。反而劝武松“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这既是宋江忠君观念的根源所在,也是其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在宋江看来,只有为朝廷建功立业,从而博得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才是正路,而这一切都要靠朝廷的封赏才能实现,也才是名正言顺的。大闹青风寨,一方面是为了保全性命的自卫;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泄愤的目的。这只是“一时乘兴”之举,因此一封家书就使宋江连夜奔丧回家。这固然有其孝道在内,但是另一方面也表明宋江想借此机会离开花荣等人,以免走上造反之路,“天幸使令石勇在村店里撞见在下,指引回家。”宋江的这番表白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而在刺配江州的途中至死不愿上山,“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这表明宋江此时头脑中的“国家法度”和“忠孝”等正统观念依然居于统治地位。
  因此可以说宋江在上山前的所作所为都受其忠君观念的支配,表现出其行动的一贯性,唯一的矛盾似乎就是题反诗这一举动了,这也正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把它看作是对朝廷的宣战书〔(4)〕。黄文炳在看了宋江的题诗之后暗道:“这人自负不浅”,“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这家伙虽是个“专在乡里害人”的“阿谀谄佞之徒”,但只这两句言语却正可为宋江的反诗作一好注脚。它道尽了宋江对怀才不遇之命运的悲叹。一首《西江月》正是宋江生平的写照,他熟读经史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年过30尚且功不成名不就。一心想报效朝廷,但却“虽有忠心,不能得进去”。而且更被纹了双颊断配江州,背井离乡地过此屈辱生活,更不知何时才能遂平生之愿。并且又面对江山美景,于是越发感慨万千、悲愤难抑,正所谓“以非常之人,负非常之才;抱非常之志,对非常之景”〔(5)〕,恰又值酒力正盛,故而作诗两首以泄其愤,期待有朝一日展宏图报冤仇,由此联想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黄巢起义使世家贵族和官僚地主受到了沉重打击,门阀观念受到荡涤,所谓“天街踏尽公卿骨”,“甲弟朱门无一半”。而宋江的出身只是个小地主,在当时那种“非财不取,非亲不用”的政治环境下,一方面是朝里无人难做官,另一方面则由于官吏之间的界限壁垒森严,为吏之人是不可能在仕途上发达的。对此宋江当然是非常不满的,他自比黄巢也是取其此意,这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一种诗兴、诗情和诗境的联想,而并非表明他要像黄巢那样造反了。它实际上是首感愤抒怀之作,这是欲忠不得之愤,而非造反之愤。因为事后宋江已经记不得题诗之举了,可见不是早有预谋的一贯主张,并且按戴宗的主意诈疯以图侥幸。可见即使在这生死关头,宋江主观上仍然是不想造反的。如果没有客观环境的逼迫,即黄文炳向蔡九知府的多次“点破”,宋江是不会自动走上梁山的。因而那种“即使没有外因的推动,宋江也会自觉走上水泊梁山的”〔(6)〕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试想如果不杀宋江,哪有梁山好汉劫法场之举?而劫了法场之后,宋江就只有上山一条路可走了。
  二
  但这并非就意味着宋江从此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因为他是被逼无奈而不是自觉上梁山的。因而他的人虽然上了梁山,而他的心并未完全上山。就尽忠朝廷以建功立业、显身扬名这一凌云之志而言,同上山前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即争取招安。所以就招安而言造反是手段,而就其一生为之奋斗不息的政治理想而言,则招安也是手段,而且是在被迫上山后宋江所能采取的唯一一种手段,即一种“曲线尽忠”的特殊手段。
  事实上自从宋江上山后,梁山泊事业确实有了很大发展。梁山好汉在宋江领导下,三打祝家庄、攻破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打出了起义军的威风,对朝廷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就在这梁山事业的全盛时期,宋江却带领大家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从而最终断送了梁山事业。于是有人就认为,这正是由宋江性格的“两重性”所致,梁山事业的发展是义,即反抗性的一面占了上风;接受招安则是忠,即妥协性的一面占了上风。梁山事业由盛到衰的过程,就是宋江性格上义和忠此消彼长的过程〔(7)〕。但是此消彼长的内在根据是什么?最后统一于忠的必然性又是什么?即妥协为什么发生在革命的高峰时期而不是在其低谷时期,这些问题论者都没有交代清楚,只是以行动的前后不一致来论证其性格的矛盾;反过来又以性格的矛盾来解释行动的不一致,这就难免有循环论证之嫌。
  前面我们说宋江的矛盾是主观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在其上山后这个阶段内表现得最明显。从客观方面来看,宋江上山后与朝廷的关系就已势同骑虎,要想不被消灭就必须打败官军的一次次征剿,这就势必要形成一种对抗的局面,而这与宋江的主观愿望是相背的。他曾对被俘将领彭qǐ�①说:“今者朝廷差遣将军前来收捕,本合延颈就缚。但恐不能存命,因此负罪交锋。”正是在这不断的对敌斗争中,梁山队伍日益壮大起来。另一方面,宋江此时也还没有迫使朝廷来招安的资本。如果没有两赢童贯和三败高俅的战绩,朝廷是不会来招安的。在第一次招安之前,吴用就对宋江分析道:“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等这厮引将大军来到,教他着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因此梁山事业的发展与宋江争取招安的意愿是并不矛盾的,相反却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尽忠朝廷与上山聚义在争取招安这一点上统一了起来,而不是在宋江的思想性格上相分裂。因为从主观理想来看,主张招安的思想在宋江身上是一贯就有的,而不是在梁山事业发展到顶峰时才突然产生的。早在出逃江湖时他就曾劝过武松,上山后更是多次表示了这个愿望。因此“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以便“同心报国,青史留名”就构成了宋江上山后一切行动的指导思想。由此出发他举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帜,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替放弃了统治责任的宋朝皇帝来行使封建统治的政治职能……即以非正常的手段来实现封建统治的正常职能,维护正统的封建统治秩序。”〔(8)〕所谓的“天道”实际上就是“皇道”,但是由于奸臣贼子蒙蔽圣聪,使得“皇道”不行,所以宋江的“替天行道”就是要替皇帝行“皇道”,因而不能说宋江举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帜,就表示他要造皇帝的反了。
  从梁山泊对敌斗争的实际情况来看,也同样可以说明宋江性格的前后一致性。宋江根本就没有什么推翻宋王朝的战略方针,在具体的战斗中大都是为救失陷的弟兄,或是为了教训那些敌视梁山泊的地主武装,或是出于自卫而反击前来征讨的官军。却不是自觉地攻一城夺一地的向东京推进,直至“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例如,打青州是为救孔氏叔侄,打高唐州是为救柴进,打大名府是为救卢俊义等等。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与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政治主张也是一致的,他打的都是一些与当朝奸贼有关系的贪官,如梁中书之与蔡京,高廉之与高俅等等,以及倚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官僚和土豪劣绅,如慕荣知府、祝家父子等等。
  宋江性格的一致性,还可以从他对待被俘官军将领的态度上得到证明,不是“亲解其缚”就是“纳头便拜”,表现得过于谦卑就不是礼贤下士所能解释得了的。况且这些人都身居要位,五虎将里有四个都是被俘的官军将领,其他被俘将领的地位也都在阮氏三雄、刘唐等较早上山的头领之上。这一方面说明了宋江为以后招安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正统的封建统治秩序在宋江思想中的根深蒂固。
  对于招安,宋江也不是消极地坐等,而是积极地争取。当梁山事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以后,争取招安的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宋江本来还指望通过梁山事业的发展震动朝廷,使自己的苦衷上达天听,但是由于奸贼当道,依然是下情不能上达。于是最终宋江不惜以拉关系走后门的手段来实现他招安的凌云之志。在招安这个问题上,宋江的忠对义的制约作用表现得最明显。宋江自己也认为李逵与他“情分最重”,但是当李逵在菊花大会上反对招安时,宋江照样要杀他。而对高俅则不一样了,这是书中的头号大奸贼,梁山好汉多有被他所害者,特别是林冲、杨志对其更是恨之入骨,但是宋江为了招安,不但不杀,反而“纳头便拜,口称:‘死罪!’”并且为了防止众好汉私下里杀了高俅,急忙又传下令去:“如若今后杀人者,定以军令,处以重刑!”由此可见为了招安,宋江在梁山弟兄与高俅之间选择了后者。因此,即使在反贪官污吏方面,宋江也是不彻底的。至此,宋江屈义而全忠的性格一贯性还用得着怀疑吗?
  三
  所以,接受招安是宋江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其一生为之奋斗的凌云之志的初步实现,宋江由此终于争得了报效朝廷的“权利”和“机会”。这个阶段宋江是以“辅国安民”的方式向朝廷尽忠的,这主要由征辽、讨田虎、伐王庆和灭方腊这4次大的军事行动所构成,它们都是宋江建功立业的具体内容。宋江曾对吴用说:“我们受了招安,得为国家臣子,不枉吃了许多时磨难!今日方成正果!”可见宋江把招安视为唯一的安身立命的正路,只有它才能使弟兄们“官爵升迁”和“封妻荫子”。正因为有这许多“好处”,他不愿意独享,所以才要众好汉同他一起走招安的路而“分享”它。这正是儒家的忠恕之道。孔子云:“夫仁者,己俗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朱注曰“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论语·雍也》)。因此宋江主张招实“并不是出于出卖结义弟兄,而是他的思想认识使然”〔(9)〕。这不但不能算是对梁山弟兄的背叛,正相反这其中恰恰含有义的成份在内,即“死生相托,患难相扶”的手足之情。这在他临死还要让李逵也喝下毒酒这一点上表现得最明显,一般都认为它是宋江背义的最有力的证据,我认为不尽然,这从宋江的临终遗言中就可感觉到:“请将你来,相见一面……你死之后,可来此处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尽与梁山泊无异,和你阴魂相聚。”宋江尽忠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李逵,但却至死也忘不了弟兄的情义,因此死后还要“阴魂相聚”,这是一种被忠完全扭曲了的义。所以,我认为“背叛说”和“投降说”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走向另一个极端,说宋江接受招安就是“为了与天子‘合作’,搞爱国统一战线”〔(10)〕,以抵抗辽国的侵略,因而宋江“决不是投降派、叛徒,而是民族英雄。”〔(11)〕因为征辽,相对于宋江的一生来说,只是招安后这个阶段内的事。而在此期间同时还有对田虎、王庆和方腊的征剿,特别是对方腊的征剿更是后40回突出描写的对象。所以不论是从场面规模,还是从其在书中所占的篇幅来看,征辽都不是后半部的主要内容,同前两个阶段相联系就更清楚了。宋江在其一生的奋斗中都是为了争得尽忠朝廷的权利和机会,作为尽忠的具体实践就是建功立业,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而不只是不造反。所以征辽同打其他三家农民起义军一样,都是为朝廷效力的具体行动。当然从客观效果上来看,征辽自有它的积极意义。在抵抗外来侵略这一点上来说,朝廷和人民的利益有其一致之处。但不能把它绝对化,更不能脱离书中的具体情节,而以历史上的抗辽斗争来概括宋江一生的政治理想,并把它扩大到宋江的全部活动中去。因为从书中的实际描写来看,招安前几乎没有提到征辽的事,只有第74回崔靖曾向皇帝提起过,主张招安宋江等人“假此以敌辽兵”,但这只是朝廷招安的一个因素,而根本原因却在于久战不下梁山泊,害怕由此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它更有“借辽灭梁”的意图在内,而并非真心要与梁山泊结成统一战线以共同抵抗外敌入侵。后来由于朝廷没有诚意致使第一次招安不成,“天子大怒”把崔靖送大理寺问罪就说明了这一点,更何况宋江在征辽获胜的后来,仍不免一死。
  从宋江上山前后这两个阶段来看,主要都是为如何尽忠朝廷的问题而奔波。说宋江招安的目的就是为了抗辽的根据就是“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云云,于是“爱国论”者就抓住“边上”、“一刀一枪”几个字,把宋江一生的凌云之志,都归之于征辽的爱国行动。这种观点认为,“边上”就是指宋朝与辽国的边界,“去边上,一刀一枪”就是指与辽国打仗。实际上这是对宋江原意的曲解,其关键在于对“边上”的理解。书中第101回写道:“王庆打破宛州,昨有禹州、载州、莱县三处申文告急。那三处是东京所属州县”,皇帝因而下诏给宋江,让他前去征讨:“迩来边庭儆……兹者又因强贼王庆,作敌淮西……虔刘我边陲,”前一个“边庭”指辽国,后一个“边陲”则指王庆所到之处,其中包括“东京所属州县”;又第119回,宋江破方腊以后,张招讨对其说道:“已知将军边塞劳苦,损折弟足。”同一回卢俊义对燕青说道:“俺弟兄们身经百战,勤劳不易,边塞苦楚……正要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由此可见所谓“边上”就是狼烟滚滚的战场。它既指征辽的战场,也指灭方腊的战场。“一刀一枪”不但与“边上”有联系,更与后边的“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密切相关。因此,所谓“去边上,一刀一枪”、“统豺虎,御边幅”之类的意思就是:日后驰骋沙场以军功求得个“封妻荫子”的结局,亦即宋江所谓的“正果”。九天玄女娘娘在给宋江的法旨中说“外夷及内寇,几处见奇功”,其实正是这个意思。事实上梁山好汉大都是武将,又兼都是招降的强盗,要想在仕途上发达,不靠军功靠什么?“官爵升迁”从何而来?所以征辽和平方腊尽管在客观上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就宋江的凌云之志而言,两者却是相同的,都是效忠朝廷的不同具体行动,即不同的军功而已。所以接受招安既不是投降和背叛的行为,也不是出于爱国的目的,而是宋江一贯尊奉的忠君观念使然,是其建功立业的凌云之志的具体实践。
  综上所述,宋江的思想性格中始终是忠占据着统治地位,义不但没有与其相分裂,而且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义,宋江的尽忠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以义把众好汉团结在一起,跟着他的忠走,呼延灼就曾说:“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国,实感兄长义气过人,不容呼延灼不依。”正是出于义气,宋江带领大家走上了在他看来是阳关大道,实际是陷井的招安之路,而首先遇害的却正是他自己,因此招安既是义的悲剧,也是忠的悲剧,从而再一次通过宋江的尽忠不成,最终深化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思想。

宋江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确实有宋江这个人,但是与《水浒传》不同,历史上的宋江起义的规模要小的多。《水浒传》中宋江等梁山好汉打的朝廷毫无还手之力,最终接受朝廷的招安,招安之后奉命攻打方腊,在攻打方腊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惨重,宋江本人也被高俅下毒害死,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的结局又是如何,宋江是否也如《水浒传》中的那般接受招安呢?

决战!宋江成民族英雄!朝廷却无封赏?《水浒传》P45

历史上的宋江原型

与《水浒传》一样,历史上的宋江原型也是山东郓城县人。宋徽宗年间,政府腐败,奸臣当道,由于政府要向梁山泊收为“公有”,入湖捕鱼,采藕等人都需要按照船只大小缴纳重税,这引起了梁山泊附近百姓的不满,宋江等人因此揭竿而起,许多附近的渔民,百姓也纷纷加入。

决战!宋江成民族英雄!朝廷却无封赏?《水浒传》P45

《水浒传》中,梁山拥有三十六位天煞,七十二位地煞等众多好手,历史上的宋江及其心腹手下仅仅只有36人,但是因为宋江本人才能过人,手下的36位下属也都是强悍猛勇之辈,因此在与朝廷的对抗之中不处下风。

《水浒传》中,宋江等人以梁山作为根据地,以此发展壮大,但是历史上的宋江等人没有以梁山作为根据地,给宋江这伙人定义为“流寇”可能更为准确,他们主要以山东为中心,活动范围北至河北,西至河南北部和东部,南至江苏、安徽。

《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历史上的宋江结局如何

《水浒传》中,宋江等人主动接受朝廷的招安,梁山好汉随后奉命攻打方腊,在攻打方腊期间,折损了超过一半的梁山好汉,宋江本人也被高俅下毒害死。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结局如此,那么历史上的宋江及其跟随的兄弟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决战!宋江成民族英雄!朝廷却无封赏?《水浒传》P45

《水浒传》中,宋江等人与朝廷对战屡战屡胜,对于宋江这伙悍匪,朝廷迫于无奈,只能采取招安的策略。但是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规模要小的多,在与朝廷的对抗中也吃过不少败仗,历史上宋江等人先后败于沂州知府蒋圆,海州知州张叔夜等人。在与张叔夜对抗中,宋江的副将被擒,宋江也被迫投降。

《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但是,在宋江投降之后的结局,投降后是否被杀害,还是招安,是否和水浒传一样,招安后攻打方腊,史书上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对于历史上宋江等人的结局,小龙个人认为宋江等人在投降之后被杀害的可能性比较大。

《夷坚志·蔡侍郎》”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

夷坚志中在介绍蔡居厚时,有一段是蔡居厚剿灭梁山泺贼的经历,基本上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宋朝廷对于流寇的态度,尽管从时间上来看这边的梁山泺贼并不一定指的是宋江等人,但是从梁山泺贼投降后被诛杀的情况来看,朝廷对宋江等人很有可能也是采取了同样的做法。

决战!宋江成民族英雄!朝廷却无封赏?《水浒传》P45

北宋期间梁山泊地区确实存在宋江起义,但是宋江起义与同一时期的方腊起义起义相比规模要小得多。施耐奄以宋江等人为原型,加上民间传说和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了《水浒传》这一历史名著,尽管史书上对宋江的结局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根据推算,历史上的宋江很有可能和《水浒传》中的宋江一样,为朝廷所害。

1.《决战!宋江成民族英雄!朝廷却无封赏?《水浒传》P45》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决战!宋江成民族英雄!朝廷却无封赏?《水浒传》P45》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qujk.net/ent/999.html

上一篇

俩猛男差点被撑爆!800一人的“奇葩”自助餐到底有多离谱!?

下一篇

宁波.走马楼 厨子探店¥582

中国结婚年龄规定

中国结婚年龄规定

法定结婚年龄多少?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这是男女结婚年龄的起点,是划分合法婚姻和违法婚姻的界限。男女到了这个年龄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根深叶茂意思根深叶茂开放分类:成语、文学、词汇、国学、成语词典词目根深叶茂发音gēnshēnyèmào释义茂:繁茂。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

龙神大陆罗刹海市传奇

龙神大陆罗刹海市传奇

本文向给大家分享龙神大陆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龙神大陆兑换码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龙神大陆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恐龙宝贝之龙神勇士3全

极乐鸳鸯

极乐鸳鸯

求:古风短句版QQ个性签名-一季花落,落满地,一脸残笑,笑苍生。-忘不掉的是回忆,继续的是生活,苍了少年,老了天真,懒了声色,薄了青春,静了光阴,痛了灵魂。静水

宁缺毋滥的意思知了好学

宁缺毋滥的意思知了好学

宁缺毋滥拼音nìngquēwùlàn※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宁缺毋滥解释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

青年年龄段划分最新标准

青年年龄段划分最新标准

本文向给大家分享青年年龄段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青年年龄段是多少岁以上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青年年龄段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青年是什么

简单昵称好听干净的名552个(昵称简单干净)

简单昵称好听干净的名552个(昵称简单干净)

干净好听的昵称特别干净的名花独、蝶双飞迷失自我沧海一笑张望的时光青葱岁月临岸却孤独寒暄的遗憾回頭已無路酒拥知渔曼容北梦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