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血培养质量改善在抗菌药物科学管理中的价值 血培养质量改善在抗菌药物科学管理中的应用

血培养质量改善在抗菌药物科学管理中的价值检验视界新技术提升了血流感染诊断效率为临床快速诊断和优化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能够提升我们的抗菌药物的早期合理使用减少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为进一步提高血培养标本的送检质量实现血培养留取的规范化、标准化本课题以ICU为试点将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改善ICU护士规范血培养标本依从性这一护理管理实践中针,“在各重症科室实现卫星血培养提高了微生物的快速检测,能够及时。

血培养标本采集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京港感染医师论坛 2013 :菌血症血培养诊断价值   一、采血时机

  1、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

  2、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最好在下次用药前采集;

  3、寒战和发热初起时采血可提高阳性率;

  4、怀疑血流感染时应尽早采血,不要强调体温超过39才抽血。

  二、采集方法

  1、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最容易忽略,却也是很重要的一条;

  2、准备血培养瓶:根据检验申请单,选择合适的血培养瓶,检查血培养瓶有无破损、保质期,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塞,作用60s,待干。在血液注入血培养瓶之前,用无菌纱布或棉签清除橡皮塞残留的酒精;

  3、皮肤消毒: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使用消毒剂[碘酊或聚维酮碘(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消毒范围为8×10cm,待干,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引起的`污染。

  4、持采血针按常规方法刺入静脉,另一头刺入相应血培养瓶内,利用瓶内真空抽取血标本,如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勿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使用采血针采血时应先采集需氧瓶后采集厌氧瓶,使用注射器采集标本时则反之)

  5、建议每套血培养同时接种至需氧瓶和厌氧瓶,有利于微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检出。如果不能满足推荐的采血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婴幼儿血培养一般只抽一瓶需氧瓶进行培养,无需常规做厌氧瓶。

  6、血液注入血培养瓶后轻摇瓶子以防血液凝固。

  三、标本运送

  1、已采集的标本应视为潜在性生物危险品,均应置于防漏、防渗、相对密封的容器中收集、存储与转运。

  2、血培养采样结束后应由专人立即送至微生物实验室核收,一般不得超过2小时;如因某种原因不能及时送检,应将已采集好的血液培养瓶放在室温,切勿放入冰箱内冷藏或冷冻。

  四、注意事项

  1、标本采集和运送均应在防止污染的原则下认真进行。

  2、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处抽血,因为导管易被固有菌群污染。

  3、为获得准确结果,需要多套血培养。成人应至少“双抽四瓶”,即至少在2个穿刺点抽取2套血培养,每套分别放入需氧和厌氧瓶中,每瓶8~10ml,并标明“左侧”或“右侧”采血点,可有效增加血培养阳性率。

  .4、当怀疑骨髓炎、脑膜炎、肺炎和肾盂肾炎合并菌血症时,在抗菌药物使用前从不同部位抽取2套血培养,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建议≤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

  5、对不明原因的发热、亚急性心内膜炎,由三个不同的部位抽取3套血培养,每套间隔时间≥1小时,当培养24~48h后若为阴性,则继续采集2套血培养。

  6、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1)希望保留深静脉导管者

  至少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从导管采集,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建议≤5分钟),并各自做好标记。

  (2)决定拔除深静脉导管者

  从独立的2个外周静脉部位,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同时无菌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末梢送实验室(实验室采用Maki 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

  拓展阅读:

  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

  1. 采血指征:

  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指征时,可考虑采集血培养:

  1)体温>38℃或<36℃.

  2)寒战.

  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9/L).

  4)呼吸频率>20次/min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2mmHg.

  5)心率>90次/min.

  6)皮肤黏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功能障碍.

  9)血压降低.

  10)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1,3-3-D葡聚糖(G试验)升高等。

  2.采血时间:

  寒战或发热初起时采集,抗菌药物应用之前采集最佳。

  3、采集套数:

  一套血培养是从同一穿刺点采集的血液标本,通常分别注入需氧和厌氧瓶。成人每次应采集2套-3套,每套从不同穿刺点进行采集,2d-5d内无需重复采集。如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应重复采集多套。儿童通常仅采集需氧瓶。有以下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厌氧瓶培养:其母产褥期患腹膜炎,或慢性口腔炎或鼻窦炎、蜂窝组织炎、有腹腔感染的症状和体症、咬伤、接受类固醇治疗的粒细胞缺乏患儿。考虑肺炎链球菌菌血症时,宜同时做脑脊液培养。

  全自动血培养瓶

  4.采血量:

  成人每瓶采血量8mL-10mL,或按照说明书采集;婴幼儿及儿童采血量不应超过患者总血量的1%,具体采血量参考说明书。若采血量充足,注射器采集的血液先注入厌氧瓶,后注入需氧瓶,碟形针采集的血液反之。若采血量不足,优先注入需氧瓶。儿童患者因为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血培养量无需等同于成人。实验室会依照血培养瓶厂家的建议,采集足够的血液标本进行化验,护理人员要保证血液的量。

  5.采集方法:

  1)采集静脉血:仅在评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采集导管血。血培养宜单独采血,与其他检测项目同时采血,应先接种血培养瓶,以避免污染;

  2)采集前做好手卫生:静脉穿刺点选定后,去除血培养瓶的塑料瓶帽,切勿打开金属封口环和胶塞,使用75%乙醇或70%异丙醇消毒,自然干燥60s。注意采血前检查血培养瓶是否完好无损、是否过期;

  3)在穿刺前或穿刺期间:为防止静脉滑动,应戴无菌乳胶手套固定静脉;采集部位:推荐从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标本 ,应选择比较大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或股静脉,不建议采集动脉血,因其诊断价值不大 ,同时因静脉留置导管采血常伴有高污染率 ,应避免从静脉留置导管采血。若医嘱需从导管处采血 ,应从外周静脉另外再采取一套血培养 ,加以帮助阳性结果判断。

  4)穿刺点皮肤消毒:

  a) 三步法:

  ① 75%乙醇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干30s以上。

  ② 1%-2%碘酊作用30s或1%碘伏作用60s,从穿刺点向外消毒,消毒区域直径达3cm以上。

  ③ 75%乙醇擦拭碘酊或碘伏消毒过的区域进行脱碘,对碘过敏的患者,在第一步基础上再用用75%乙醇消毒60s,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

  b)一步法:

  0.5%葡萄糖酸洗必泰作用30s(不适用于2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或70%异丙醇消毒后自然干燥(适用于2个月以内的新生儿)。

  注:其他消毒剂需要进行消毒能力和适用性验证后オ可使用。

  5) 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勿换针头(如行第二次穿刺,换针头),沿壁注入血培养瓶,不应将抗凝血注入血培养瓶。

  6)血液接种到培养瓶后,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7)完成工作后洗手。

  6.血培养运送:

  血培养瓶应在2h之内送至实验室孵育或上机;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血培养瓶置于室温下,切勿冷藏或冷冻。

  临床护理人员需要正确掌握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方法,才能保证标本检测的准确性,提高阳性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生物医学科研实验资源

医学微生物实验技术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
第一章微生物学实验室设备及实验器材
第一节细菌学实验室建设
一、细菌学实验室设置基本条件
二、基本设备和器具
三、几种仪器的管理和使用
第二节病毒学实验室的建设
一、病毒学实验室的设置要求
二、几种仪器的保护与使用
第三节常用实验器材的准备
一、清洁法
二、消毒与灭菌法
【附11】清洗液的配制
参考文献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方法
第一节细菌大小的测定方法
一、基本原理
二、器材
三、试验方法
第二节细菌形态的检查方法
一、检查工具——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保护
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
三、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四、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
第三节细菌特殊结构的检查方法
一、荚膜染色法
二、鞭毛染色法
三、芽孢染色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细菌的培养技术
第一节培养基的种类和应用
一、培养基的种类
二、培养基的应用
第二节培养基的制备
一、调配
二、溶化
三、校正pH值
四、澄清过滤
五、分装
六、灭菌
七、检定
八、保存
第三节细菌培养分类及应用
一、分批培养
二、连续培养
三、应用
第四节细菌的培养
一、细菌的接种方法
二、细菌的培养方法
三、细菌L型的分离培养
【附31】Diene染色法与857培养基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四章细菌的生化鉴定
第一节糖(醇)类代谢试验
一、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
二、甲基红试验(MR试验)
三、V??P(Voges??Proskauer)试验
四、β?舶肴樘擒彰甘匝?
五、七叶苷水解试验
六、淀粉水解试验
七、甘油复红试验
八、石蕊牛乳试验
第二节氨基酸蛋白质代谢试验
一、靛基质(吲哚)试验
二、硫化氢试验
三、尿素酶试验
四、明胶液化试验
五、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六、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七、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
八、肉渣消化试验
第三节有机酸盐和胺盐利用试验
一、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二、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三、马尿酸钠水解试验——三氯化铁法
四、马尿酸钠水解试验——茚三酮法
五、乙酸盐利用试验
六、惟一碳源试验
七、惟一氮源试验
八、生长因子试验
第四节呼吸酶类试验
一、过氧化氢酶试验
二、氧化酶试验
三、硝酸盐还原试验
四、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
第五节毒性酶类试验
一、血浆凝固酶试验
二、磷酸酶试验
三、链激酶试验
四、卵磷脂酶
五、DNA酶试验
第六节其他试验
一、胆盐溶菌试验
二、CAMP试验
三、杆菌肽抑菌试验
四、Optochin敏感试验
五、新生霉素抑菌试验
六、呋喃唑酮抑菌试验
七、0/129抑菌试验
参考文献
第五章病毒的观察、培养鉴定及检测方法
第一节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法
一、电子显微镜
二、电镜负染观察病毒方法
三、免疫电镜观察病毒形态
第二节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鸡胚培养技术
二、组织培养技术
三、动物接种
第三节血清学检查法
一、中和试验
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三、补体结合试验
四、凝胶免疫扩散试验
参考文献
第六章真菌的常规检查法
第一节真菌的一般检验法
一、不染色标本直接检验法
二、染色标本检查法
第二节产毒真菌的检验
【附61】常见霉菌特征
第三节真菌的培养方法
一、斜面培养
二、玻片培养
三、平板培养法
第四节酵母菌的检查与鉴定
一、酵母菌直接镜检计数法
二、酵母菌的鉴定
三、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
四、隐球菌的鉴定
参考文献
第七章支原体的检测
第一节概述
一、分离培养技术
二、支原体分型试验
三、支原体污染细胞培养的检测方法
第二节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检测
一、培养法检测支原体
二、荧光染色法(DNA染色法)检测支原体
三、PCR法检测支原体
四、支原体的扫描电镜检测
参考文献
第八章衣原体的检测
一、衣原体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检测
二、特异性核酸检测
参考文献
第九章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第一节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二节平板培养计数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三节最大可能数计数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四节光电比浊计数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五节滤膜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六节病毒计数
一、材料
二、方法
三、影响蚀斑形成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十章微生物毒力的测定
第一节内毒素的测定——鲎试验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第二节外毒素的毒性检测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第三节病毒毒力测定
一、材料
二、方法
三、注意事项
第四节细菌毒力的检测
一、材料
二、方法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菌株、毒株的保存方法
第一节菌株的保存与管理
一、菌种的保存
二、菌种保管
三、常用的保存菌种的方法
第二节毒株的保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药物敏感试验
第一节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第二节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体外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
二、抑菌试验
三、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和杀菌试验
四、检测细菌耐药性的其他方法
第三节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稀释法
二、E试验
第四节酵母样真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常量(试管)肉汤稀释法
二、微量肉汤稀释法
第五节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临床实验室进行结核分枝杆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指征
二、体外药敏试验抗分枝杆菌的药物选择
三、抗分枝杆菌药物原液的配制及保存
四、培养基
五、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六、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的质控菌株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第一节常规仪器的质量控制
一、灭菌器的效果检测
二、恒温孵育箱、水浴箱及冰箱
三、厌氧箱及厌氧罐
四、CO2培养箱
五、生物安全罩
六、细菌培养仪
七、微生物鉴定仪
八、其他仪器
第二节标准菌株的质量控制
一、质控标准菌株应具备的条件
二、质控标准菌株的来源
三、标准菌株的保存
第三节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一、建立制备培养基的记录
二、培养基的外观检查
三、无菌试验
四、培养基的一般质量控制
五、培养基的性能监测
第四节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
一、扩散法的质量控制
二、稀释法的质量控制
三、用标准菌株对厌氧菌药敏试验进行质量控制
四、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
第五节其他项目的质量控制
一、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量控制
二、处理临床标本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第二篇与微生物相关的实验技术
第十四章细胞培养技术
第一节概述
一、培养细胞的生长类型
二、培养细胞的生长特点
三、培养细胞的生长条件
第二节常用的细胞培养方法
一、原代培养
【附141】培养要点
二、传代细胞培养
三、二倍体细胞培养
四、其他培养(包括大规模培养)方法
第三节培养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其观察
一、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二、培养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观察
第四节培养细胞的保存和运输
一、组织块保存法
二、细胞悬液保存法
三、单层细胞保存法
四、低温冻结保存和复苏
五、细胞运输
第五节培养细胞污染的检测排除
一、生物污染的检测
二、微生物污染的防治
第六节培养细胞基本设备与器具
一、基本设备
二、常用器械
三、培养器皿
第七节细胞培养液
一、生理平衡盐溶液
二、天然培养基
三、合成培养液
四、生长液和维持液
五、无血清培养液
第八节细胞培养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一、细胞培养的应用
二、判断病毒生长复制的方法
三、细胞培养在病毒研究工作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抗体的制备
第一节普通诊断血清的制备
一、免疫原的制备
二、免疫动物的选择
三、免疫方法
四、免疫血清的收获
五、免疫血清的保存
第二节单克隆抗体技术
一、概述
二、B细胞杂交瘤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免疫血清学检查方法
第一节凝集试验
一、直接凝集反应
二、间接凝集反应
第二节沉淀反应
一、液体内沉淀反应
二、凝胶内沉淀反应
第三节补体结合试验
第四节免疫荧光技术
一、荧光标记物的制备
二、荧光免疫显微技术
三、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四、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五、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第五节酶免疫技术
一、酶的选择与试剂的制备
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三、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四、液相酶免疫测定
五、均相酶免疫测定
第六节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一、放射免疫测定
二、免疫放射测定
三、放射受体分析
第七节免疫金标记技术
一、基本原理
二、胶体金的制备
三、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
四、胶体金标记技术在免疫学试验中的应用
第八节化学发光标记及发光免疫测定
一、发光现象
二、化学发光
三、生物发光
四、发光标记物
五、发光免疫标记技术
六、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七、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第九节免疫电镜技术
一、免疫标记方法
二、铁蛋白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三、酶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四、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五、凝集素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六、免疫电镜技术的不标记抗体法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一节细菌质粒指纹图谱分析
一、琼脂糖凝胶电泳
二、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第二节细菌DNA(G+C)含量测定
一、细菌DNA的提取
二、细菌DNA(G+C)含量测定
三、(G+C)含量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第三节核酸杂交技术
一、膜上印迹杂交
二、核酸原位杂交
第四节PCR技术
一、PCR技术的原理
二、PCR技术在病原体诊断方面的应用
三、PCR检测病原微生物应用实例
第五节生物芯片技术
一、概述
二、生物芯片在医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其他微生物学检测技术
第一节细菌编码鉴定技术
第二节细菌自动化鉴定系统
一、微生物数码分析鉴定系统
二、自动化设备
三、血培养检测和分析系统
第三节气相色谱技术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气相色谱仪
二、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三、细菌分析应用举例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电泳技术
第一节概论
一、电泳法分类
二、电泳的基本原理
三、影响被分离物质迁移率的因素
第二节琼脂糖凝胶电泳
一、琼脂糖凝胶的性质
二、电泳装置
三、电泳缓冲液
四、凝胶浓度的选择
五、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
六、碱性琼脂糖凝胶电泳
七、琼脂糖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
第三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一、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
第四节等电聚焦电泳
一、试剂及器材
二、操作步骤
三、注意事项
四、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
第一节实验动物学
一、实验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动物学的研究对象
三、实验动物学的研究范围
四、实验用动物
第二节实验动物
一、实验动物分类
二、实验动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
第三节动物实验技术
一、实验动物的固定、编号和分组
二、实验动物的麻醉
三、实验动物的去毛、给药、采血和处死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及相关技术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三、转位因子
第二节细菌转化实验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第三节细菌总DNA的提取
一、材料
二、方法
第四节细菌质粒DNA的提取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五节细菌诱发突变的实验
一、经紫外线诱变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二、经亚硝酸诱变筛选乳糖发酵突变株
三、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第一节血液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二节粪便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三节尿液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四节泌尿生殖道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五节痰液及呼吸道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六节脓液及创伤感染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七节无菌体液(脑脊液、穿刺液)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八节组织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三篇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第二十三章生活环境中致病菌的检测
第一节水环境中致病菌的检测
一、水样的采集与处理
二、水中沙门菌的分离
三、水中志贺菌的分离
四、水中霍乱弧菌的分离
五、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
第二节空气环境中致病菌的检测
一、固体撞击法检测空气中溶血性链球菌
二、自然沉降法检测空气中溶血链球菌
第三节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检测
一、食品中沙门菌的检测
二、食品中志贺菌属的检测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医院感染中的微生物监测
第一节医院感染的特点
一、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
第二节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测
一、空气中细菌学监测
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学监测
三、手微生物学污染监测
四、敷料、纱布微生物学监测
五、生物制品微生物学监测
六、金属、玻璃器械微生物学监测
七、消毒液的细菌学检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新发现微生物的检测
第一节SARS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生物学特性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
四、实验室诊断
五、小结——SARS诊断依据
附件251非典型肺炎病例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技术指南
附件25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
第二节禽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生物学特性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方法
五、实验室诊断
六、禽流感与人的关系
附件25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附录A病原学诊断方法
附录B血清学诊断方法
附录C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附录D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
附录E对流免疫电泳及琼脂凝胶沉淀试验
附录F流感快速诊断方法
附件254禽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附件255WHO甲5型(H5)流感病毒鉴定试剂盒的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第四篇生?物?战?剂
第二十六章生物战剂
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危险度等级
一、一级危险度微生物
二、二级危险度微生物
三、三级危险度微生物
四、四级危险度微生物
第二节生物战剂概况
一、生物战剂的标准
二、攻击人的生物战剂实验室危险度
第三节常用的病毒性生物战剂
一、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二、汉坦病毒
三、天花病毒
四、马尔堡病毒
五、埃博拉病毒
六、森林脑炎病毒
七、黄热病毒
第四节常用的细菌性生物战剂
一、炭疽芽孢杆菌
二、鼠疫耶尔森菌
三、布鲁菌
四、鹦鹉热衣原体
第五节常用的毒素性生物战剂
一、葡萄球菌肠毒素
二、肉毒毒素
三、志贺毒素
四、破伤风毒素
第六节常用的立克次体生物战剂
一、普氏立克次体
二、立氏立克次体
第七节常用的真菌生物战剂
一、荚膜组织胞浆菌
二、球孢子菌

血培养标本采集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为什么要做血培养   一、采血时机

  1、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

  2、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最好在下次用药前采集;

  3、寒战和发热初起时采血可提高阳性率;

  4、怀疑血流感染时应尽早采血,不要强调体温超过39才抽血。

  二、采集方法

  1、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最容易忽略,却也是很重要的一条;

  2、准备血培养瓶:根据检验申请单,选择合适的血培养瓶,检查血培养瓶有无破损、保质期,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塞,作用60s,待干。在血液注入血培养瓶之前,用无菌纱布或棉签清除橡皮塞残留的酒精;

  3、皮肤消毒: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使用消毒剂[碘酊或聚维酮碘(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消毒范围为8×10cm,待干,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引起的`污染。

  4、持采血针按常规方法刺入静脉,另一头刺入相应血培养瓶内,利用瓶内真空抽取血标本,如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勿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使用采血针采血时应先采集需氧瓶后采集厌氧瓶,使用注射器采集标本时则反之)

  5、建议每套血培养同时接种至需氧瓶和厌氧瓶,有利于微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检出。如果不能满足推荐的采血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婴幼儿血培养一般只抽一瓶需氧瓶进行培养,无需常规做厌氧瓶。

  6、血液注入血培养瓶后轻摇瓶子以防血液凝固。

  三、标本运送

  1、已采集的标本应视为潜在性生物危险品,均应置于防漏、防渗、相对密封的容器中收集、存储与转运。

  2、血培养采样结束后应由专人立即送至微生物实验室核收,一般不得超过2小时;如因某种原因不能及时送检,应将已采集好的血液培养瓶放在室温,切勿放入冰箱内冷藏或冷冻。

  四、注意事项

  1、标本采集和运送均应在防止污染的原则下认真进行。

  2、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处抽血,因为导管易被固有菌群污染。

  3、为获得准确结果,需要多套血培养。成人应至少“双抽四瓶”,即至少在2个穿刺点抽取2套血培养,每套分别放入需氧和厌氧瓶中,每瓶8~10ml,并标明“左侧”或“右侧”采血点,可有效增加血培养阳性率。

  .4、当怀疑骨髓炎、脑膜炎、肺炎和肾盂肾炎合并菌血症时,在抗菌药物使用前从不同部位抽取2套血培养,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建议≤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

  5、对不明原因的发热、亚急性心内膜炎,由三个不同的部位抽取3套血培养,每套间隔时间≥1小时,当培养24~48h后若为阴性,则继续采集2套血培养。

  6、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1)希望保留深静脉导管者

  至少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从导管采集,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建议≤5分钟),并各自做好标记。

  (2)决定拔除深静脉导管者

  从独立的2个外周静脉部位,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同时无菌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末梢送实验室(实验室采用Maki 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

  拓展阅读:

  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

  1. 采血指征:

  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指征时,可考虑采集血培养:

  1)体温>38℃或<36℃.

  2)寒战.

  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9/L).

  4)呼吸频率>20次/min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2mmHg.

  5)心率>90次/min.

  6)皮肤黏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功能障碍.

  9)血压降低.

  10)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1,3-3-D葡聚糖(G试验)升高等。

  2.采血时间:

  寒战或发热初起时采集,抗菌药物应用之前采集最佳。

  3、采集套数:

  一套血培养是从同一穿刺点采集的血液标本,通常分别注入需氧和厌氧瓶。成人每次应采集2套-3套,每套从不同穿刺点进行采集,2d-5d内无需重复采集。如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应重复采集多套。儿童通常仅采集需氧瓶。有以下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厌氧瓶培养:其母产褥期患腹膜炎,或慢性口腔炎或鼻窦炎、蜂窝组织炎、有腹腔感染的症状和体症、咬伤、接受类固醇治疗的粒细胞缺乏患儿。考虑肺炎链球菌菌血症时,宜同时做脑脊液培养。

  全自动血培养瓶

  4.采血量:

  成人每瓶采血量8mL-10mL,或按照说明书采集;婴幼儿及儿童采血量不应超过患者总血量的1%,具体采血量参考说明书。若采血量充足,注射器采集的血液先注入厌氧瓶,后注入需氧瓶,碟形针采集的血液反之。若采血量不足,优先注入需氧瓶。儿童患者因为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血培养量无需等同于成人。实验室会依照血培养瓶厂家的建议,采集足够的血液标本进行化验,护理人员要保证血液的量。

  5.采集方法:

  1)采集静脉血:仅在评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采集导管血。血培养宜单独采血,与其他检测项目同时采血,应先接种血培养瓶,以避免污染;

  2)采集前做好手卫生:静脉穿刺点选定后,去除血培养瓶的塑料瓶帽,切勿打开金属封口环和胶塞,使用75%乙醇或70%异丙醇消毒,自然干燥60s。注意采血前检查血培养瓶是否完好无损、是否过期;

  3)在穿刺前或穿刺期间:为防止静脉滑动,应戴无菌乳胶手套固定静脉;采集部位:推荐从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标本 ,应选择比较大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或股静脉,不建议采集动脉血,因其诊断价值不大 ,同时因静脉留置导管采血常伴有高污染率 ,应避免从静脉留置导管采血。若医嘱需从导管处采血 ,应从外周静脉另外再采取一套血培养 ,加以帮助阳性结果判断。

  4)穿刺点皮肤消毒:

  a) 三步法:

  ① 75%乙醇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干30s以上。

  ② 1%-2%碘酊作用30s或1%碘伏作用60s,从穿刺点向外消毒,消毒区域直径达3cm以上。

  ③ 75%乙醇擦拭碘酊或碘伏消毒过的区域进行脱碘,对碘过敏的患者,在第一步基础上再用用75%乙醇消毒60s,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

  b)一步法:

  0.5%葡萄糖酸洗必泰作用30s(不适用于2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或70%异丙醇消毒后自然干燥(适用于2个月以内的新生儿)。

  注:其他消毒剂需要进行消毒能力和适用性验证后オ可使用。

  5) 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勿换针头(如行第二次穿刺,换针头),沿壁注入血培养瓶,不应将抗凝血注入血培养瓶。

  6)血液接种到培养瓶后,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7)完成工作后洗手。

  6.血培养运送:

  血培养瓶应在2h之内送至实验室孵育或上机;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血培养瓶置于室温下,切勿冷藏或冷冻。

  临床护理人员需要正确掌握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方法,才能保证标本检测的准确性,提高阳性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生物医学科研实验资源

医学微生物实验技术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
第一章微生物学实验室设备及实验器材
第一节细菌学实验室建设
一、细菌学实验室设置基本条件
二、基本设备和器具
三、几种仪器的管理和使用
第二节病毒学实验室的建设
一、病毒学实验室的设置要求
二、几种仪器的保护与使用
第三节常用实验器材的准备
一、清洁法
二、消毒与灭菌法
【附11】清洗液的配制
参考文献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方法
第一节细菌大小的测定方法
一、基本原理
二、器材
三、试验方法
第二节细菌形态的检查方法
一、检查工具——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保护
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
三、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四、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
第三节细菌特殊结构的检查方法
一、荚膜染色法
二、鞭毛染色法
三、芽孢染色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细菌的培养技术
第一节培养基的种类和应用
一、培养基的种类
二、培养基的应用
第二节培养基的制备
一、调配
二、溶化
三、校正pH值
四、澄清过滤
五、分装
六、灭菌
七、检定
八、保存
第三节细菌培养分类及应用
一、分批培养
二、连续培养
三、应用
第四节细菌的培养
一、细菌的接种方法
二、细菌的培养方法
三、细菌L型的分离培养
【附31】Diene染色法与857培养基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四章细菌的生化鉴定
第一节糖(醇)类代谢试验
一、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
二、甲基红试验(MR试验)
三、V??P(Voges??Proskauer)试验
四、β?舶肴樘擒彰甘匝?
五、七叶苷水解试验
六、淀粉水解试验
七、甘油复红试验
八、石蕊牛乳试验
第二节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试验
一、靛基质(吲哚)试验
二、硫化氢试验
三、尿素酶试验
四、明胶液化试验
五、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六、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七、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
八、肉渣消化试验
第三节有机酸盐和胺盐利用试验
一、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二、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三、马尿酸钠水解试验——三氯化铁法
四、马尿酸钠水解试验——茚三酮法
五、乙酸盐利用试验
六、惟一碳源试验
七、惟一氮源试验
八、生长因子试验
第四节呼吸酶类试验
一、过氧化氢酶试验
二、氧化酶试验
三、硝酸盐还原试验
四、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
第五节毒性酶类试验
一、血浆凝固酶试验
二、磷酸酶试验
三、链激酶试验
四、卵磷脂酶
五、DNA酶试验
第六节其他试验
一、胆盐溶菌试验
二、CAMP试验
三、杆菌肽抑菌试验
四、Optochin敏感试验
五、新生霉素抑菌试验
六、呋喃唑酮抑菌试验
七、0/129抑菌试验
参考文献
第五章病毒的观察、培养鉴定及检测方法
第一节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法
一、电子显微镜
二、电镜负染观察病毒方法
三、免疫电镜观察病毒形态
第二节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鸡胚培养技术
二、组织培养技术
三、动物接种
第三节血清学检查法
一、中和试验
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三、补体结合试验
四、凝胶免疫扩散试验
参考文献
第六章真菌的常规检查法
第一节真菌的一般检验法
一、不染色标本直接检验法
二、染色标本检查法
第二节产毒真菌的检验
【附61】常见霉菌特征
第三节真菌的培养方法
一、斜面培养
二、玻片培养
三、平板培养法
第四节酵母菌的检查与鉴定
一、酵母菌直接镜检计数法
二、酵母菌的鉴定
三、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
四、隐球菌的鉴定
参考文献
第七章支原体的检测
第一节概述
一、分离培养技术
二、支原体分型试验
三、支原体污染细胞培养的检测方法
第二节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检测
一、培养法检测支原体
二、荧光染色法(DNA染色法)检测支原体
三、PCR法检测支原体
四、支原体的扫描电镜检测
参考文献
第八章衣原体的检测
一、衣原体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检测
二、特异性核酸检测
参考文献
第九章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第一节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二节平板培养计数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三节最大可能数计数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四节光电比浊计数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五节滤膜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六节病毒计数
一、材料
二、方法
三、影响蚀斑形成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十章微生物毒力的测定
第一节内毒素的测定——鲎试验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第二节外毒素的毒性检测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第三节病毒毒力测定
一、材料
二、方法
三、注意事项
第四节细菌毒力的检测
一、材料
二、方法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菌株、毒株的保存方法
第一节菌株的保存与管理
一、菌种的保存
二、菌种保管
三、常用的保存菌种的方法
第二节毒株的保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药物敏感试验
第一节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第二节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体外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
二、抑菌试验
三、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和杀菌试验
四、检测细菌耐药性的其他方法
第三节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稀释法
二、E试验
第四节酵母样真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常量(试管)肉汤稀释法
二、微量肉汤稀释法
第五节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临床实验室进行结核分枝杆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指征
二、体外药敏试验抗分枝杆菌的药物选择
三、抗分枝杆菌药物原液的配制及保存
四、培养基
五、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六、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的质控菌株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第一节常规仪器的质量控制
一、灭菌器的效果检测
二、恒温孵育箱、水浴箱及冰箱
三、厌氧箱及厌氧罐
四、CO2培养箱
五、生物安全罩
六、细菌培养仪
七、微生物鉴定仪
八、其他仪器
第二节标准菌株的质量控制
一、质控标准菌株应具备的条件
二、质控标准菌株的来源
三、标准菌株的保存
第三节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一、建立制备培养基的记录
二、培养基的外观检查
三、无菌试验
四、培养基的一般质量控制
五、培养基的性能监测
第四节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
一、扩散法的质量控制
二、稀释法的质量控制
三、用标准菌株对厌氧菌药敏试验进行质量控制
四、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
第五节其他项目的质量控制
一、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量控制
二、处理临床标本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第二篇与微生物相关的实验技术
第十四章细胞培养技术
第一节概述
一、培养细胞的生长类型
二、培养细胞的生长特点
三、培养细胞的生长条件
第二节常用的细胞培养方法
一、原代培养
【附141】培养要点
二、传代细胞培养
三、二倍体细胞培养
四、其他培养(包括大规模培养)方法
第三节培养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其观察
一、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二、培养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观察
第四节培养细胞的保存和运输
一、组织块保存法
二、细胞悬液保存法
三、单层细胞保存法
四、低温冻结保存和复苏
五、细胞运输
第五节培养细胞污染的检测排除
一、生物污染的检测
二、微生物污染的防治
第六节培养细胞基本设备与器具
一、基本设备
二、常用器械
三、培养器皿
第七节细胞培养液
一、生理平衡盐溶液
二、天然培养基
三、合成培养液
四、生长液和维持液
五、无血清培养液
第八节细胞培养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一、细胞培养的应用
二、判断病毒生长复制的方法
三、细胞培养在病毒研究工作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抗体的制备
第一节普通诊断血清的制备
一、免疫原的制备
二、免疫动物的选择
三、免疫方法
四、免疫血清的收获
五、免疫血清的保存
第二节单克隆抗体技术
一、概述
二、B细胞杂交瘤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免疫血清学检查方法
第一节凝集试验
一、直接凝集反应
二、间接凝集反应
第二节沉淀反应
一、液体内沉淀反应
二、凝胶内沉淀反应
第三节补体结合试验
第四节免疫荧光技术
一、荧光标记物的制备
二、荧光免疫显微技术
三、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四、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五、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第五节酶免疫技术
一、酶的选择与试剂的制备
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三、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四、液相酶免疫测定
五、均相酶免疫测定
第六节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一、放射免疫测定
二、免疫放射测定
三、放射受体分析
第七节免疫金标记技术
一、基本原理
二、胶体金的制备
三、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
四、胶体金标记技术在免疫学试验中的应用
第八节化学发光标记及发光免疫测定
一、发光现象
二、化学发光
三、生物发光
四、发光标记物
五、发光免疫标记技术
六、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七、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第九节免疫电镜技术
一、免疫标记方法
二、铁蛋白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三、酶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四、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五、凝集素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六、免疫电镜技术的不标记抗体法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一节细菌质粒指纹图谱分析
一、琼脂糖凝胶电泳
二、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第二节细菌DNA(G+C)含量测定
一、细菌DNA的提取
二、细菌DNA(G+C)含量测定
三、(G+C)含量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第三节核酸杂交技术
一、膜上印迹杂交
二、核酸原位杂交
第四节PCR技术
一、PCR技术的原理
二、PCR技术在病原体诊断方面的应用
三、PCR检测病原微生物应用实例
第五节生物芯片技术
一、概述
二、生物芯片在医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其他微生物学检测技术
第一节细菌编码鉴定技术
第二节细菌自动化鉴定系统
一、微生物数码分析鉴定系统
二、自动化设备
三、血培养检测和分析系统
第三节气相色谱技术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气相色谱仪
二、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三、细菌分析应用举例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电泳技术
第一节概论
一、电泳法分类
二、电泳的基本原理
三、影响被分离物质迁移率的因素
第二节琼脂糖凝胶电泳
一、琼脂糖凝胶的性质
二、电泳装置
三、电泳缓冲液
四、凝胶浓度的选择
五、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
六、碱性琼脂糖凝胶电泳
七、琼脂糖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
第三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一、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
第四节等电聚焦电泳
一、试剂及器材
二、操作步骤
三、注意事项
四、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
第一节实验动物学
一、实验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动物学的研究对象
三、实验动物学的研究范围
四、实验用动物
第二节实验动物
一、实验动物分类
二、实验动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
第三节动物实验技术
一、实验动物的固定、编号和分组
二、实验动物的麻醉
三、实验动物的去毛、给药、采血和处死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及相关技术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三、转位因子
第二节细菌转化实验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第三节细菌总DNA的提取
一、材料
二、方法
第四节细菌质粒DNA的提取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五节细菌诱发突变的实验
一、经紫外线诱变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二、经亚硝酸诱变筛选乳糖发酵突变株
三、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第一节血液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二节粪便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三节尿液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四节泌尿生殖道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五节痰液及呼吸道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六节脓液及创伤感染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七节无菌体液(脑脊液、穿刺液)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第八节组织标本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三篇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第二十三章生活环境中致病菌的检测
第一节水环境中致病菌的检测
一、水样的采集与处理
二、水中沙门菌的分离
三、水中志贺菌的分离
四、水中霍乱弧菌的分离
五、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
第二节空气环境中致病菌的检测
一、固体撞击法检测空气中溶血性链球菌
二、自然沉降法检测空气中溶血链球菌
第三节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检测
一、食品中沙门菌的检测
二、食品中志贺菌属的检测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医院感染中的微生物监测
第一节医院感染的特点
一、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
第二节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测
一、空气中细菌学监测
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学监测
三、手微生物学污染监测
四、敷料、纱布微生物学监测
五、生物制品微生物学监测
六、金属、玻璃器械微生物学监测
七、消毒液的细菌学检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新发现微生物的检测
第一节SARS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生物学特性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
四、实验室诊断
五、小结——SARS诊断依据
附件251非典型肺炎病例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技术指南
附件25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
第二节禽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生物学特性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方法
五、实验室诊断
六、禽流感与人的关系
附件25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附录A病原学诊断方法
附录B血清学诊断方法
附录C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附录D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
附录E对流免疫电泳及琼脂凝胶沉淀试验
附录F流感快速诊断方法
附件254禽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附件255WHO甲5型(H5)流感病毒鉴定试剂盒的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第四篇生?物?战?剂
第二十六章生物战剂
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危险度等级
一、一级危险度微生物
二、二级危险度微生物
三、三级危险度微生物
四、四级危险度微生物
第二节生物战剂概况
一、生物战剂的标准
二、攻击人的生物战剂实验室危险度
第三节常用的病毒性生物战剂
一、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二、汉坦病毒
三、天花病毒
四、马尔堡病毒
五、埃博拉病毒
六、森林脑炎病毒
七、黄热病毒
第四节常用的细菌性生物战剂
一、炭疽芽孢杆菌
二、鼠疫耶尔森菌
三、布鲁菌
四、鹦鹉热衣原体
第五节常用的毒素性生物战剂
一、葡萄球菌肠毒素
二、肉毒毒素
三、志贺毒素
四、破伤风毒素
第六节常用的立克次体生物战剂
一、普氏立克次体
二、立氏立克次体
第七节常用的真菌生物战剂
一、荚膜组织胞浆菌
二、球孢子菌

1.《血培养质量改善在抗菌药物科学管理中的价值 血培养质量改善在抗菌药物科学管理中的应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血培养质量改善在抗菌药物科学管理中的价值 血培养质量改善在抗菌药物科学管理中的应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qujk.net/teac/1356.html

上一篇

美团外卖《冬天的第一个微笑》 美团外卖微笑行动是什么

下一篇

COMSOL 全新发布6.0版本 comsol5.6版本大概什么时候出

中国结婚年龄规定

中国结婚年龄规定

法定结婚年龄多少?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这是男女结婚年龄的起点,是划分合法婚姻和违法婚姻的界限。男女到了这个年龄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根深叶茂意思根深叶茂开放分类:成语、文学、词汇、国学、成语词典词目根深叶茂发音gēnshēnyèmào释义茂:繁茂。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

龙神大陆罗刹海市传奇

龙神大陆罗刹海市传奇

本文向给大家分享龙神大陆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龙神大陆兑换码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龙神大陆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恐龙宝贝之龙神勇士3全

极乐鸳鸯

极乐鸳鸯

求:古风短句版QQ个性签名-一季花落,落满地,一脸残笑,笑苍生。-忘不掉的是回忆,继续的是生活,苍了少年,老了天真,懒了声色,薄了青春,静了光阴,痛了灵魂。静水

宁缺毋滥的意思知了好学

宁缺毋滥的意思知了好学

宁缺毋滥拼音nìngquēwùlàn※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宁缺毋滥解释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

青年年龄段划分最新标准

青年年龄段划分最新标准

本文向给大家分享青年年龄段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青年年龄段是多少岁以上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青年年龄段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青年是什么

简单昵称好听干净的名552个(昵称简单干净)

简单昵称好听干净的名552个(昵称简单干净)

干净好听的昵称特别干净的名花独、蝶双飞迷失自我沧海一笑张望的时光青葱岁月临岸却孤独寒暄的遗憾回頭已無路酒拥知渔曼容北梦木。